在一次干部考察中,有一名环保部门干部得到了一些反对票。考核组不唯票、不武断,经过深入调查发现,这名干部原则性强、不怕得罪人,依法依规一举关停1100多家污染小企业、小作坊,引起一些争议,却得到大多数干部群众的认可。最终,这名干部在考察中得了高分。
改革进入攻坚期,剩下的多是难啃的“硬骨头”。这样的时候,尤其需要壮士断腕的决心、敢闯敢试的勇气、“钉钉子”的韧劲。“为政之要,莫先于用人。”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这样的精神,党和人民的事业需要这样的干部。多一些改革闯将,我们攻坚的胜算就越大。
“士之气节全在上之人奖激,则气节盛。”“中国激光照排之父”王选说,自己最大的苦恼不是一道道科学难题,而是周围人对国产系统能否超过外国产品的怀疑眼光,是探索失败后的冷嘲热讽。这种怀疑和嘲讽,有时往往比遇到技术难题、资金短缺等困难带来的压力更大。试想,如果想干事的人频频陷入非议,还如何沉下心来干事业?如果敢闯敢试受挫后就被冷嘲热讽甚至打击,谁还会当出头的“椽子”?对于想干事的人来说,最需要的是理解、鼓励和支持。有时一个信任的眼光、一句温暖的话语,也会给他们莫大的安慰和力量。
为敢担当的干部担当,是勇气、是智慧,更是一种胸怀。西晋时有个叫刘弘的人,手下有位将领叫陶侃,为人忠勇,敢作敢为,因此得罪了一些人,常常被人诬告。刘弘不信这些谣言,对陶侃予以信任和重用。陶侃出征前,将孩子送到刘弘处以示忠心。刘弘却表示,你父母年迈,身边正需要孩子照顾,送到我这干什么?匹夫之交都不相负,何况你这样的堂堂大丈夫呢?一席话说得陶侃哽咽不止。后来,他果然不负信任,屡建奇功。由此可见,对干事的人充分信任,为担当者勇于担当,就能使其消除后顾之忧,敢于冲锋陷阵。
“如果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的话,真理也要被关在门外了。”干事创业需要探索,遭遇挫折也很正常。只有在全社会积极营造鼓励创新、勇于创新、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,既重视成功,又宽容失败,为敢想的人“鼓足劲”,为敢干的人“加满油”,为试错的人“卸包袱”,方能激发更多的人放开步子、敢想敢试,也才能让改革创新摆脱步步惊心的羁绊,进而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。
“一只手持剑向前开辟道路,另一只手还要拿盾防卫身后”。这是习近平同志在《知之深 爱之切》一书中对一位农民企业家的描述。身上背着包袱,手中拿着盾牌,心里想着如何防身,怎能付诸全力朝前冲?今天,守土一方的领导干部们都应思考:在我们身边,还有没有“一只手持剑,另一只手拿盾”的现象?如果有,就应尽快扭转过来,让敢闯敢干的人可以扔掉防卫的“盾牌”,轻装上阵,“收拾全副精力只在一处”,全力舞起拼搏的“双剑”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