然而,这一新闻有些“乌龙”,毕竟事情是真的,报道却是旧的,一些传言也夸张了。剑桥大学及其校长杜思齐对此都做了说明和解释,主要有两层意思:其一,这并非是“招生新政”,已经执行数年了,也未因此扩大在中国的招生规模;其二,高考成绩不是入学申请的唯一参考,而是整个入学申请系统里的众多指标之一。如此来看,高考成绩是通往剑桥大学的“敲门砖”,而非“直通车”。如果不能全面了解,容易造成不客观的心理预期,甚至误导求学选择。
不过,既然剑桥大学早就把高考成绩作为入学申请的指标之一,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其对中国高考的肯定。实际上,剑桥大学不是第一个承认中国高考成绩的学校,也不会是最后一个。有统计显示,美国、英国、法国、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,认可了中国高考成绩;在过去几十年,有近520万名中国学生赴海外求学,留学及学成归来的人数还在持续增长。可见,在全球化的今天,中国高考已经日渐拥有了“双重价值”:对内,是国家选才育才的重要渠道,也是畅通社会流动的重要阀门;对外,是人才跨国学习交往的一步台阶,更是国家间人才交流的一条纽带。
不仅是高考,中国的教育经验,在很多方面都越来越被国际社会所重视。前几年,BBC曾拍摄过一部《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》的纪录片,请了几位中国的教师去英国任教,中英教育观念和方式的对撞,让人印象深刻。之后,英国教育部宣布将在全英8000所小学推广中国传统数学教学方法,这个数量占全英小学总数的一半。而对于高考,也有更多人认识到“分数”背后的价值。比如,美国旧金山大学副校长史丹利·奈尔就评价,“高考有一个被教育专家称为‘标准参照’的优势:它不仅考察一个人的智力,也考察一个人是否有能刻苦学习并坚持到底的品质,以及是否能在长时间内精通一个指定的整体知识体系”。应该说,随着时代发生改变的,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教育观念的认知,更是中国自身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上的不断深化与创新。
借由成绩被认可,有人说,中国高考走出了一条对外开放之路。值得高兴之时,也应该看到,我们培养的人才要想在全球教育体系中去竞争,也还存在短板。有专家指出,“中国的教育发展应该是长板带动短板,而不是一味补短板的过程。”剑桥大学把高考成绩作为众多参考指标之一,就说明培养面向国际、面向未来的人才,仅有分数是不行的,一流的教育和一流的人才需要综合素质、全面培养。这给中国教育发展带来了另一重启示,那就是,在中外教育理念的比较中,不断汲取经验,进而深化改革,探索更多新办法好办法,才能进一步拓宽办教育的国际视野,提升我们的教育质量和水平。
前几天,哈佛大学校长巴科在北大演讲时说,“如果没有全球其他优秀高等院校的挑战和激励,如果不能向同行学习、与他人合作,我们绝不会像现在这么成功。”每所学校的胸怀都应是敞开的,每个学生都应该在教育中获得无限可能。这样,我们的教育就能和在其中成长的一代又一代学子一样,“推开世界的门”。
这正是:成绩诚可贵,素质价更高。走好教育路,架起世界桥。